旅拍
作文
视编
朋圈
AI
点滴学习 网享交流
>>

AI 栏目

释放人工智能向善潜力

“你好,我是郭德纲,你猜我是谁?”谁能想到,相声中的经典台词,竟真的和现实产生了互文:用一口英伦腔“说”相声的“郭德纲”,有点把人给“整不会”了。

最近,“AI嘴替”视频接连刷屏,怎一个热闹了得:不单是郭德纲、赵本山等本土明星“集体飚外语”,连一些外国演员都唱起了“东北rap”。这些视频不仅能模仿演员原声和腔调,甚至连口型都毫无违和感。对此,有人觉得是“快乐源泉”,解锁了新世界;但AI以假乱真的能力见涨,也让不少人心存忧虑。

不可否认,“AI嘴替”的问世,至少是一种创新。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网友也能“花式整活”,正是得益于文字翻译、图像、音频等多模态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迭代。近年来,生成式AI自身也在拔节生长,变得越来越“像”人。“AI绘画”“AI歌手”等多起现象级的“焦点时刻”,便是典型例证。

熟悉的明星说着画风迥异的语言,反差的确够大。不过,“AI嘴替”的价值,恐怕并非只是博人一笑。媒介学家保罗·莱文森认为,技术发展会经历“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即新媒介往往早期被当成玩具,随后成为记录现实的“镜子”,最终迈向非功能化。前段时间一夜爆火的“AI歌手”,似乎已经初步呈现了这种轨迹——起初只是网友自娱自乐,但出圈之后,一些音乐从业者开始思考,AI音乐有可能成为制作音乐作品的辅助工具,促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同理,“AI嘴替”也有望走出“玩具”阶段,释放更多向善潜力。尽管人工智能更像是一种“高级缝合”,但并不妨碍它激发创新活力,带来一些意外之喜。比如,被网友戏称“感觉可以当听力材料了”“配音演员要失业”的转译视频,若是更地道成熟,这对消除语言障碍、促进文化对外传播而言,未尝不是一条新路;还有学者作出积极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下放应用,“数智明星”在网络视频和直播中的“戏份”可能更重。

当然,鼓励个性不等于放任不管,新事物的监管需要包容审慎。不难看到,“AI明星飚外语”可能会引发侵犯著作权、人格权等诸多法律风险,如果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一般人更是难以分辨。对此,要坚持底线思维,明确其合理使用范围,厘清法律法规边界;同时也要避免“一管就死”,在立好规矩之余留足发展空间。正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明确提出“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

作家福楼拜说:“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顶重逢。”以为我所用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顶峰相见”。

高 维

出处:南方日报

栏目:AI
2023-11-12 (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显示、音视频不完整 请选择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微学24小时网(wx24.cn
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