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中原解放区之日,现定为解放战争开始之时。在这转折时刻,新华社是怎样报道的?史实证明,这一天既没有宣布解放战争开始,也没有播发中原我军奋起自卫的消息,而且以后的连续三天,我对中原战事悄然无声,只字未发。
第一条消息
中原战事是蒋介石蓄谋已久的,他以总兵力十个整编师三十余万人,四面包围我以湖北宣化店为中心的兵力仅有五万余人的狭小解放区。这场战斗不仅规模大,而且激烈残酷。战斗当天没发消息是否因前方无战讯发来?当然不是。6月2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起草的给周(恩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的电报中说:“蒋介石所谓四十八小时后有惊人举动,是指歼灭我中原部队而言,蒋于月中下令聚歼不许漏网。昨宥(清末民国为了节省电文字数采用韵目代日法,“宥”指26日。――编者注)起实行攻击,我中原部队不得不起而自卫。这一自卫斗争是否能不受严重损失,现尚不能预计。请对外广泛揭露国民党之阴谋。”(《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卷第303页)显然,毛泽东对战局了如指掌,正在怀着十分忧虑的心情,考虑如何作战,如何发消息揭蒋阴谋。
第三天(6月28日),毛泽东收到了中原战场王树声部用电报发来的在战斗中缴获的蒋介石的“密令”。这可是颗重磅炸弹。
第四天(6月29日),新华社发出了第一条消息:“蒋介石实行新‘围剿’计划,蒋军开始猛犯中原,我各路军民奋起自卫,宣化店周围战斗激烈。”(延安《解放日报》标题)。消息除揭露国民党破坏停战协议、26日拂晓分6路合围宣化店的事实外,主要是披露蒋介石的包括5项内容的密令,称我军为“奸匪叛军”,要求他的部队“一举包围歼灭”“严防个隙潜窜”。当时,全国包括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在内的反内战高潮蓬勃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一些和平人士也不断呼吁中国制止内战。蒋介石密令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震动。
消息发表第二天(6月30日),国民党宣传部长彭学沛连忙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声称“政府仍请马歇尔将军继续调停,期待和平解决”,在记者追问下,他竟厚颜地说“国军不对共军采取行动”,如有战事是“共军进攻国军”,“不能不加以抵抗和驱逐”。这不仅是掩盖真相,而是颠倒黑白,嫁祸于人了。
接着(7月1日),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团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严厉驳斥彭学沛的谈话。新华社在播发这一记者招待会消息时说,在反内战声浪中,“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发表一个声明,装着政治解决的姿态。但国民党当局在实际行动上正在积极扩大内战,例如国民党军围歼中原中共部队的战事已经开始。”“彭学沛讲话中包含着扩大内战的借口,更值得严重警惕。”在中原战场,炮火连天,鏖战正急;在宣传战场,同样是唇枪笔战,针锋相对。
新闻与保密的平衡
这时期,人们很关心的是前线战况,也就是被30万大军包围的5万多人的命运如何?我党我军采取什么对策,是坚守还是撤退?是浴血奋战还是突出重围?已发消息只字未提,只是笼统地说“敌猛烈进攻”“我坚决抵抗”。这些天,人们都在焦急地甚至提心吊胆地等待前方的消息。
第九天(7月5日)新华社终于发出了一条突破性新闻:我军一部突破包围圈转移至平汉路西。消息重点仍是揭露敌人的嚣张气焰,但透露三点信息:一、我军对策是突围;二、突围重点方向是鄂豫陕边界一带;三、《解放日报》用此消息时标题用“安全转至路西”,加了“安全”两字。这虽然可以让人们在严重局势面前喘口气了,但暴露了军事机密,突围部队仍有再被包围的危险。为了部队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保守军事秘密是军事宣传的神圣原则。为什么这个时候敢于播发这样的消息?
毛泽东在同一天给在南京的周恩来,在北平的叶剑英、李克农的电报中说:我五师已脱危险期,到了随枣南北地区,堵兵甚少,追兵不力。我军休息数日后,即可自由行动。为时局好转,则在国民党不追不堵条件下可以退到华北;如时局坏转又堵又追,该部将在广大区域自由活动,以求生存。(《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卷第322页)这里说的“五师”,即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部队;“随枣南北地区”即湖北省的随县、枣阳一带。这份电报说明,这条消息是在毛泽东判明“已脱离危险期”发的。这既保守了军事秘密,保证了部队安全,又不失时机地发布了前线的真实战况,以正视听,以安民心。这在新闻与保密关系的处理上堪称范例。
7月7日,新华社以“中原某地”电头,播发《中共中原军区李先念将军今日为蒋军大举进攻事发表谈话》的全文。李先念是军区司令员、前线总指挥,以他名义发表谈话,既有代表性、权威性,又留有余地,不用毛泽东、朱德或中共中央出面,说明我党把中原战事仍看作局部问题,宣传策略上有理有利有节。这篇谈话较长,有1800多字。前半段历数了半年多来我与国民党当局就中原问题多次谈判、多次达成协议,而国民党军一次次破坏协议,对我军包围、蚕食、进攻的全过程,后半段则说:
可笑的是蒋介石的发言人无法辩护蒋方之悍然破坏一月十日停战令与罗山、应山、汉口历次协议,亦无法隐瞒彼方的“围歼”毒计,竟反诬我方进攻。世人皆知,蒋方兵力五六倍于我军,我方外于被蒋方包围封锁状态,且我解放区在一月十日以来六个月中月月缩小,日日被占,到现在连我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都被占领了,一个五百万人口的解放区现在被占殆尽了。那么究竟谁要守约和平,谁在违约进攻,这还不十分明白吗?这还有丝毫抵赖诈骗的余地吗?我军现在突围求生,但我方坚持和平立场,决不稍有动摇。我现在代表中原部队六万官兵郑重声明:只要蒋介石实行去年九月间的协议,允许我军和平撤到华北解放区,并保护中原解放区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则我方对于蒋介石如此背信弃义灭绝人道的滔天罪行,仍可曲予原宥,不咎既往。否则我六万哀兵,誓当不惜一切,死里求生,并信我全国解放区军民情同骨肉,亦难就此干休,其一切严重发展,唯有蒋介石本人负其全责。
这明白平直的300余字,说得多么激昂悲壮,铿锵有声,理直而动情,气壮而委婉,哀而不屈,怒而有节,可以说是一篇檄文,一纸战书。在中国战争史上,有许多有名的战书,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檄》,诸葛亮《出师表》等,这篇谈话可与之媲美。新华社播发这篇谈话用“中原某地”电头,其实是延安总部撰写的。如果说,解放战争开始时没有社论、述评、声明和其他形式的重头文章,那么这篇讲话可以说是概述战争由来和表明我军意志决心的重要文稿了。李先念将军谈话中还有一段话:
“六月廿六日拂晓,蒋军十万人突分路向我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地区进攻,我军忍无可忍,奋起迎战,但以众寡悬殊,宣化店卒告失守。我军为生存计,不得不分路突围,现我军大部均已转移至平汉路以西鄂豫边界地带。”
这段话把战场态势、我军行踪基本上公开了,战略上的保密解除了。此后,新华社的报道主要是揭露蒋军的追击、堵截和我军反“围剿”的胜利。如:《中原我军胜利西移后,平汉线蒋军继续西犯》《蒋介石手令跟踪“围歼”中原我军,我军被迫向新野暨汉水以西转移》《豫陕鄂三角地,我再突破包围》等。以后,从鄂豫皖向东北方向突围的皮定钧旅,经过艰苦转战到达华中,新华社作了连续报道,除播发胜利抵达、各界热烈欢迎等消息外,还发了一篇很有分量的通讯:《胜利突围—方普将军访问记》,描述了突围的艰难历程。王震率领的359旅,向西北方向突围,转战鄂、豫、陕、甘四省,8月30日到达陕北,新华社作了大量报道。9月1日连发三条消息:《王震将军所部突破蒋军重重包围安抵边区》《陕甘宁边区边境驻军和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王震将军所部归来》《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保安司令王世泰联名致电祝贺,副主席刘景范前往慰问》。第二天,新华社发表评论《新华社记者评王震将军胜利突围》。随后连续报道一个月,直到10月3日,王震将军在新华广播电台发表讲话:《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报道特点解析
这就是以中原突围为标志的解放战争开始时报道的全过程。从这过程可以看出:
一、解放战争开始的宣传不像北伐战争,先誓师后进军,报道顺序而进;也不像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营垒分明,消息铺天盖地而来,而是渐变的,有个转化的过程,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双方力量的消长,有着不同的宣传方针、宣传思想和报道内容。在军事宣传史上它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特殊性促使军事宣传更丰富多彩,更有广度和深度。
二、报道既坚持坚定的自卫立场,又采取低调,以哀兵之势,委曲求全之志贯穿于整个报道之中。国民党叫我“奸匪叛军”,我仍称其蒋军、蒋方、国民党当局,十分克制。这样既顺民心、深民意,争取了同情和支持,又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宣传艺术、宣传策略运用得充分而巧妙,这为提高宣传水平、增强宣传效果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三、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直接抓军事、宣传两条战线,所以这次报道两者配合得协调而紧密,堪称文武两翼,相得益彰。后来,这种做法推广到部队,取得各级指挥员的共识,文武相依相存相互配合,也就成了军事宣传的一条基本经验。
讲抗日战争先讲卢沟桥事件,谈解放战争必讲中原突围,这方面文字记载很多,但这些历史起点的宣传报道,却往往被忽视了,此文算是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