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人十分生猛的。他们从阿拉伯半岛一路向西占领整个北非,再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欧,最远打到今天的法国境内,前期真是一路凯歌猛进。可是西欧至今仍是欧洲基督教的地盘,看不到阿拉伯人留下的据点,那么是谁阻止了阿拉伯人的步伐?
图1 阿拉伯帝国 (632年阿布·伯克尔所建政权)
一.拿不下君士坦丁堡,我就拿西欧
阿拉伯帝国是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地那创立的,是一个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这个国家的开局和东方的大唐帝国一样生猛,在四大哈里发时期,先是在短短20余年间就征服了压在自己头上数百年的萨珊波斯王朝,直接和西征的唐军在中亚地区相遇。同时阿拉伯军队从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半岛的部分地区,并往西攻占了埃及等环地中海的北非地区,将拜占庭的势力从亚洲和非洲全部驱逐。此时阿拉伯人占领区的东西跨度已经接近6000公里,直接把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起来了。
然而这么生猛的阿拉伯人,却拿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没有办法。面对称雄地中海的拜占庭海军,博斯普鲁斯海峡对阿拉伯人来说宛如天堑。阿拉伯海军对君士坦丁堡发动的三次大规模进攻,都被拜占庭海军利用希腊火硝狠狠地挫败了。无奈之下,此时已经是倭马亚王朝的阿拉伯帝国想出了一个“大迂回战略”:从西欧的伊比利亚半岛登陆,然后攻下高卢和亚平宁半岛,从西边的陆路突袭拜占庭的后方,到时君士坦丁堡就是我囊中之物。
图2 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说干就干,在稳定了北非的局势后,埃及总督穆萨·伊本·努塞尔派遣将领齐亚德率领以北非摩尔人为主力的7000先遣部队,于公元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登陆伊比利亚半岛,之后努塞尔本人率领数万主力军赶到。此时半岛上的西哥特王国正处于内讧之中,面对阿拉伯军队的突然降临手足无措,被一路平推到比利牛斯山脚下。这个盘踞半岛数百年的日耳曼王国,短短三年就拜倒在了阿拉伯骑兵的弯刀下。
实现了征服西欧计划的第一步,哈里发在心里已经将西欧人视作了战五渣。公元732年,他下令阿拉伯骑兵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向高卢地区挺进。
图3 公元714年查理.马特成为奥斯特拉西亚公国宫相时的法兰克诸国形势图
二.我铁锤查理将担负起法兰克的兴亡
此时统治高卢平原的,是已创立二百余年的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在阿拉伯军队征服西哥特王国的时候,法兰克王国也发生了内部政治斗争。
从7世纪开始,王国的大权旁落于权臣——宫相(相当于内务府总管)的手中。此时的法兰克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南部的奥斯特拉西亚王国和中部的纽斯特里亚王国的宫相为夺取墨洛温王朝的大权,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内战在内的权力斗争。最终奥斯特拉西亚的丕平二世迫使国王狄奥德里克三世承认他为全国唯一的宫相,其权力也从原来的管理宫廷事务扩大到可以掌管军国大事。丕平二世死后,他的私生子查理·马特于公元714年接替了宫相的位置,并通过几年的努力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查理·马特所接手的不得不说是一个烂摊子:内有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的旧贵族叛乱,外有萨克森人和阿尔瓦人侵扰东部边界,但最危险的毫无疑问是刚征服了西哥特王国的阿拉伯军队。查理意识到阿拉伯人随时有可能大举进攻本国,于是在内部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顿。
图4 凡尔赛宫内的查理·马特雕像
想对外需先解决内乱的道理西方人也是清楚的。查理先是在经济上废除了无条件分封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改革”,在全国推行采邑制度,笼络了中小封建地主和自由农民为自己效力,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之后查理组建了一支由奥斯特拉西亚王国的自由农民为主的新军,利用他们先后平定了纽斯特里亚和巴伐利亚等地的贵族叛乱,并锻造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在查理还没有完成这一过程的时候,阿拉伯人已经越过了比利牛斯山脉,开始与法兰克南部的封建贵族阿奎丹接上了火。
这个阿奎丹的领袖欧多伯爵可是了不得,一直都与宫相作对,还曾经击败过查理的军队,可见当时法兰克的封建分裂势力有多么嚣张。他自认为是强大无比,在面对阿拉伯人的进攻时骄傲轻敌,不知己知彼,结果在波尔多会战中被阿拉伯名将兼西班牙总督拉赫曼的五万骑兵狠狠地教做人了。实力大损的他无法再与阿拉伯人抗衡,只能重新抱查理的大腿以求自保了。
为什么查理·马特会有“铁锤查理”的称号呢?看他接下来的表现就明白了。
图5 法兰克王国的形成与发展
三.普瓦提埃:一战封神
与骄傲自大的欧多伯爵不同,查理从担任宫相之初就清楚地意识到阿拉伯人的强大,为此做了将近20年的准备工作。特别是看到阿奎罗这么强大的封建势力都败在了阿拉伯军队的手下,让他更加重视对敌方的情报工作和对自身军队战斗力的锤炼。
相反,阿拉伯人这回犯起骄傲自大的毛病来了。毕竟他们先是摧枯拉朽地灭亡了西哥特王国,之后又轻松击败了阿奎罗的军队,在他们眼里西欧还有能打的吗?面对这个“谁赞成,谁反对”的经典命题,铁锤查理高喊了一句“我反对”,并抬手接住了抽向自己的致命一掌。
拉赫曼率领阿拉伯轻骑兵一路北进,来到了法兰克王国的西部重镇普瓦提埃城开始攻城。骄傲的拉赫曼没有想到的是,查理早已经下令在法兰克的各城市构建起坚固的石制防御工事,而自己带领的轻骑兵却不善于攻城,因而被困于坚城之下。而查理已经锻造出了与之前步兵为主不同的,以新式重装钢甲矛骑兵为主的新军,同时配以杀伤力强大的希腊弩炮部队,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这是利用法兰克人身高体壮的特点,为克制阿拉伯轻骑兵而进行的军事改革。
图6 阿拉伯骑兵
是骡子是马,该拉出来溜溜了。拉赫曼不是死脑筋,他分出一支部队对普瓦提埃城围而不打,自己则率领另一支部队北上进攻图尔城。查理为了保护这座基督教的中心城市,率领自己的精锐法兰克骑兵前来与阿拉伯人会战。他敏锐得发现阿拉伯人的后勤补给线过长,没有直接派大军全线进攻,而是派出小股骑兵骚扰对方,并趁机切断了敌方的后勤补给线。这一举动使得拉赫曼大为惊恐,赶紧下令从图尔城往普瓦提埃方向撤退。
由于之前的战争打得太顺利,几乎每个阿拉伯士兵都抢掠得盆钵体满,不论他们的统帅如何强令放弃辎重轻装撤退,就是不肯丢下自己手里的财宝。无奈之下,拉赫曼只能不断派出一些骑兵掩护主力断后,结果都被尾随其后的法兰克骑兵吃掉了。这样的死亡循环持续了6天,如果在继续个十天半月,哪怕再多两倍的人数也会消耗殆尽。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拉赫曼退到普瓦提埃城下后,集合攻城部队与查理进行决战。
图7 法兰克重骑兵
战役一打响,阿拉伯骑兵便向着法兰克军队发动全线冲锋,这是他们之前克敌制胜的法宝。可是这一招在查理面前不顶用了,法兰克的弩炮部队隔着几百米就是一通密集弩箭招呼,给前锋骑兵重大杀伤。后续的骑兵继续进行无谓冲锋,可是冲到阵前才发现是一群明晃晃的长达5米的钢矛在等待着他们,很多人就这样被刺个透心凉。法兰克步兵顺势将锋利的重标枪一齐扔出,将缺乏装甲护具的阿拉伯人杀得是哀鸿遍野。
在成功压制了阿拉伯骑兵的冲锋后,查理马上下令重骑兵全线进攻。阿拉伯人缺乏骑射部队,根本无法抵挡人高马大的重骑兵的冲击。此时欧多伯爵的阿奎罗骑兵趁机从背后偷阿拉伯人的大营,那是堆积阿拉伯人战利品的地方。见到大本营被劫,早就被财物迷住双眼的阿拉伯士兵毫无战心,只顾着保护自己的财富,因而已经溃败的集团军更加混乱。拉赫曼的残军被查理的主力重重围困,不久就全军覆没,拉赫曼本人也战死沙场。
由于查理的精心布置与勇猛顽强,法兰克军队以2000人的损失歼灭了一万余阿拉伯骑兵,战损比达到1:5。普瓦提埃战役的辉煌胜利,便是查理“铁锤”称号的一个最有利的证明,真可谓是封神之战。
图8 油画普瓦捷战役,画中执斧者是法兰克首领查理.马特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基督教世界的全面反击
在普瓦提埃取得大胜之后,欧多伯爵请求率军追击阿拉伯人,将其彻底赶出西欧地界。在政界和军界叱咤风云20年的老狐狸查理深谙制衡之术,清楚如果让欧多将阿拉伯军队彻底赶出西欧,那么这个旧时的宿敌就将获得更大的势力来与自己对抗,因此保留阿拉伯的势力在伊比利亚半岛与阿奎罗相爱相杀是必要的。就算欧多不想反叛自己,他也怕中了阿拉伯人的诱敌深入之计而损兵折将,到时候自己还要继续去擦屁股。鉴于这种考虑,查理拒绝了欧多伯爵的请求。
普瓦提埃已经是阿拉伯人的军力和后勤所能扩张的极限。阿拉伯人孤军深入基督教世界的腹地,自己的数量和军备又不占优势,而法兰克人又是以逸待劳,被击败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攻入高卢的阿拉伯骑兵经此一战,已经无力在当地扎根,只能退回伊比利亚半岛,继续和阿奎罗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小打小闹。
图9 19世纪画家笔下的高卢境内的阿拉伯侵略军
查理在击退阿拉伯人的入侵后,继续向东统一了勃艮第和萨克森等地。他的儿子丕平三世在教皇的帮助下,于公元751年废除了墨洛温王朝,自己继位为法兰克国王,开启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紧接着便有了“丕平献土”的故事。
阿拉伯人的势力被驱逐出高卢后,基督教世界士气大振。伊比利亚半岛的日耳曼人不断发动反抗阿拉伯人的起义。拜占庭帝国吸收法兰克军队的先进经验,也组建起了钢矛重骑兵与阿拉伯人硬刚,并于公元746年在塞浦路斯的海面上再次大败阿拉伯人的海军,歼灭了对方将近10万人的兵力,并趁机收复了小亚细亚半岛和叙利亚的安条克地区。
倭马亚王朝经此一连串的打击,国内爆发了由东伊朗呼罗珊地区的阿巴斯掀起的夺权叛乱,将旧哈里发马尔万二世赶出巴格达,从而开启了阿巴斯王朝的时代。
图10 普瓦捷战役
小结:阿拉伯人虽强,但也不是天下无敌的
任何帝国都有其地理扩张的极限,阿拉伯帝国也不例外。能够进攻到法兰克中部的普瓦提埃,已经是其武力的巅峰表现了。而且西有法兰克,东有大唐帝国,阿拉伯人绝不是无敌的存在。更何况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阿拉伯人战斗力再强,打下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是守不住的。阿巴斯王朝在经历了极盛时期后,分裂成诸如塔希尔王朝等诸多王国,哈里发到最后实际统治的地带只剩巴格达一隅之地,最后被西征的蒙古铁骑踏平。
不过阿拉伯人倒是可以不用灰心丧气,两百年后出现了一个奥斯曼帝国,完成了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未竟大业。
文:铁骑如风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