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时间2020年4月6号,马里兰警方发现了梅夫·肯尼迪·汤森德·麦基恩和她8岁的儿子的尸体。
据通报,40岁的麦基恩与儿子乘独木舟在浅湾中玩耍,但遭遇了强风和巨浪,导致独木舟倾翻,二人堕海身亡。
事故随即引起全世界关注。
因为,不幸身亡的麦基恩,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侄孙女、美国司法部前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孙女。
麦基恩的突然死亡,为传言中的“肯尼迪家族的诅咒”又增添了一丝颇为玄幻的佐证:自20世纪中叶至今,肯尼迪家族已经先后有15人死于非命。
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1963年的肯尼迪总统被刺杀案。
▲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
01
1963年11月22日,美国达拉斯市。
上午11点37分,载有美国总统肯尼迪一家及政府官员的“空军一号”稳稳当当地停在达拉斯的拉夫菲尔德(Love Field)机场。
随着舱门打开,人群中传来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这一天,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拉票演讲日。
按照规定,美国总统选举应为4年一次。1960年当选总统的肯尼迪,任期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此次在达拉斯拉票被认为是他在总统任期内最重要的一次争取连任的机会。
根据事先安排,此次总统来到达拉斯后,会乘坐敞篷汽车沿着市中心最热闹的商业地段绕行,以塑造总统在民众心中的亲民形象。
11点55分,从“空军一号”上下来的肯尼迪一行,登上早已准备妥当的“陆军一号”。随行的还有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和时任得克萨斯州州长康纳利(John Bowden Connally)夫妇。
总统车队将在开出机场后,沿着达拉斯市中心的主干道,驶向市立商品馆。肯尼迪总统要在那里展开演讲。
中午12点30分,车队来到了离会场很近的一个三叉路口。为了让民众能更清晰地看到总统,车队一直保持着较慢的速度。肯尼迪不时挥手朝右边的欢迎人潮示意,而杰奎琳也配合肯尼迪朝车队左侧的人潮微笑挥手。
为了总统的安全,美国特勤局联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等部门早已对总统必经之路做了布控,可谓万无一失。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当车队驶过街道一侧的某栋红色建筑物后,危险发生了。
突然间,坐在“陆军一号”左后座的杰奎琳听到了两声枪响,噢!不,是三枪!在间隔很短的时间内,第三声枪响骤起。随即坐在敞篷车第二排的康纳利州长发出一声惨叫。
正在大家四目茫然的时候,杰奎琳已经反应过来,用手去搀扶自己的丈夫,却发现肯尼迪总统早已失去支撑,倒向自己,脑袋似乎还少了半边。
▲电影《刺杀肯尼迪》剧照。
原本热闹非凡的达拉斯市中心瞬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为抓紧时间抢救总统等受伤者,“陆军一号”紧急驶离计划路线,直奔离街道最近的帕克兰纪念医院。听说总统遇刺,检察官与医院外科专家谁也不敢怠慢,在总统被抬入抢救室后,救治工作随即展开。
不幸的是,几分钟后,一名政府发言人还是站在随行的记者团面前宣布:“约翰·F·肯尼迪已于下午1时去世......”
这则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美国本土及世界各地掀起轩然大波。人们难以置信在安保措施如此严密的情况下,一个大国的首脑居然死于非命。
于是,有关肯尼迪被“诅咒”的玄幻话题,从那个时代起被热传,一直延续至今。
▲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
02
肯尼迪去世后,针对总统遇刺案的事后调查迅即展开。
在临街一栋红色建筑物第六层靠窗的位置,FBI探员找到了一支6.5mm的意大利产卡尔卡诺M91/38手动步枪。
调查人员模拟弹道分析发现,当时射向总统的三发子弹应该都来自这把步枪。三发子弹中,有两发击中总统的脖子、胸部以及头部,另一发则射偏而击中坐在总统前方的康纳利州长。
警方找来了该栋大楼的管理员,据他称,在总统遇刺案发生前后,曾看到该图书仓库的一名员工奥斯瓦尔德(Oswald)手持一个看起来很长的包裹进入大楼。当时管理员曾询问过对方,但奥斯瓦尔德表示这是6楼的窗帘。因为那两日图书仓库需要安装窗帘,管理员没有多想。没想到十几分钟后,意外就发生了。
按照该管理员的描述线索,警方在达拉斯市一家电影院中找到怀疑是刺杀总统的头号嫌疑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当时他正平静地在剧院中观看电影《战争就是地狱》(War Is Hell)。
然而,调查人员在奥斯瓦尔德身上花费了11个小时的时间,却始终无法获得有效的指控。
奥斯瓦尔德自始至终都矢口否认刺杀了总统。关于那支步枪,他始终坚称,这是别人冒用他的姓名购买的。
另一边,根据枪身信息追踪,调查人员很快发现该枪来自美国芝加哥市的一家运动器材用品店。店方提供的买家信息经过笔迹鉴定专家分析后,发现正是奥斯瓦尔德用化名购买了这支枪。
不仅如此,从这支枪上提取出来的指纹以及案发现场收集到的个人指纹,均与奥斯瓦尔德本人吻合。
种种迹象都表明,奥斯瓦尔德就是肯尼迪刺杀案的真凶。
但从听到枪响,到总统应声倒下,连开数枪,只在几秒间,作案工具为一把老旧的手动步枪。排除掉可能发生的卡弹、哑弹等因素,就算是一个技法极度娴熟的美国特种兵,也无法在需要考虑风速、车速、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中仅用几秒钟重复完成换弹、瞄准、开枪等动作。
为了给民众一个交待,美国当局即便知道奥斯瓦尔德刺杀总统的结论尚有许多漏洞,但奥斯瓦尔德还是很快被确定为总统刺杀案的“嫌疑犯”,从达拉斯警察总部被转移到监狱中。为了让美国民众都能看清凶手的真面目,当局还破例让当地的媒体对转运囚犯的过程进行电视直播。
结果,在一群记者和警察的包围下,肯尼迪刺杀案中唯一的凶手——奥斯瓦尔德,又被从人群中冲出来的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Jack Ruby)开枪结果了。
临死前,奥斯瓦尔德声称:“我只是一只替罪羊。”
对于这个突然冲出人群,一枪毙了奥斯瓦尔德的“不速之客”,美国当局感到颇为头疼。
奥斯瓦尔德一死,总统刺杀案的线索彻底断了,警方只能将调查视线转移到这个夜总会老板的身上。在调查中,警方发现,杰克·鲁比除了是夜总会的老板外,还有黑手党、贩毒等多重背景。但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杰克·鲁比实际上只是一个小角色,很有可能,在其身后还有一只看不见的“大黑手”在操控着一切。
杰克·鲁比在现场被逮捕后,随即被负责彻查肯尼迪刺杀案的沃伦调查委员会紧急提审。
在审问过程中,杰克·鲁比始终坚称,自己是为了帮肯尼迪总统报仇而枪杀了这个杀害总统的凶手。至于其他更多的细节,不去华盛顿公开演讲,他一个字也不会说。
无奈,警方只能将杰克·鲁比以谋杀的罪名,投入监狱中服刑。
服刑不到四年,杰克·鲁比即因肺癌死于监狱中。死前,他一直声称被人恶意注射了肺癌病毒。
至此,随着杰克·鲁比的死亡,肯尼迪被刺案的更多细节成为了一个难解的谜。十个月后,沃伦调查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了《总统特别委员会关于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调查报告》,即所谓的《沃伦报告》。
在报告中,沃伦委员会表示,肯尼迪遇刺纯属一场“意外”,凶手只有奥斯瓦尔德。其中既不包含外国势力插手,也不涉及美国内部机构党派斗争,一切纯属凶手本人对权威根深蒂固的憎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援引FBI的口吻,便是“这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美国悲剧,是一亿九千万个美国人中的两个疯子的个人行为”。
▲约翰·肯尼迪。
对于这个调查结论,美国上下基本无法接受。故在1967年,美国国会重启肯尼迪被刺案的调查。
然而,离奇的事情却出现了:继奥斯瓦尔德和杰克·鲁比之后,那些与肯尼迪案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目击证人等纷纷死亡。
据吉姆·马尔斯所著的《刺杀肯尼迪》一书披露,首先是汤姆·霍华德,他是杰克·鲁比的律师,在重启调查后不久,即死于心脏病突发。接着,奥斯瓦尔德生前的女房东琳娜·罗伯茨也在事件重启调查后,被人发现疑似死于心脏病。
在这一长串“死亡”的名单中,还包括:罗杰·克雷格,最早发现案发现场的警官,因拒绝更改证词而丢掉工作,最后在父亲家中开枪自杀;多萝西·基尔加伦,记者,曾单独采访过杰克·鲁比,之后称获得了20世纪最大的内幕,几天后,被人发现死于家中......
似乎这一切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着,让人迷糊不清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为之。
肯尼迪案从此成为一桩无头公案。
03
肯尼迪总统去世后的第二天,他的灵柩被抬上了“空军一号”,运回华盛顿白宫,随后又移置美国国会山。
这期间,美国第35任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已根据程序,宣誓就任美国第36任总统。
而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似乎还未能从丈夫丧生的阴影中走出来,尽管那日随车到达医院后,她已经知晓了丈夫回天乏术的消息。当副总统约翰逊的夫人想要关心和帮助她时,她却婉言谢绝了。
她要保持一个中规中矩的姿态,以便完成其作为“第一夫人”最后的使命。就这样,从肯尼迪遇刺到出殡,她身上始终穿着那日沾满了肯尼迪血迹的衣服。
1963年11月25日,在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第三天,属于他的葬礼在美国国会山上隆重举行。前来吊唁的民众深切哀悼这位他们国家“永远的偶像”。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媒体记者的镜头,也对准了肯尼迪的未亡人杰奎琳,以及他们那一对年纪尚小的儿女。
▲约翰·肯尼迪的葬礼。
这一天,恰好是肯尼迪的小儿子小约翰的生日。看着覆盖在父亲灵柩上的星条旗,不懂事的小约翰先是单手敬了个礼,然后大声嚷嚷着说:“我要把这面旗帜带回家给爸爸当礼物!”听闻此言,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葬礼上的杰奎琳终于不再穿着那套见证肯尼迪被刺杀的裙子,而是改换成一套黑色丧服,头戴黑纱,由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搀扶着。她茫然地看向丈夫灵柩的方向,与往日的镇定表现,判若两人。
根据程序,肯尼迪总统的灵柩将永远下葬在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仿佛到此,有关于肯尼迪的一切,就应该盖棺定论了。但正如肯尼迪生前曾说过:“我若遭遇不幸,我弟弟罗伯特会继我而上。如果他出事,最小的爱德华则会为我们去竞选。一切为了胜利。”
在哥哥遗愿的驱使下,罗伯特·肯尼迪很快加入权力的游戏中,并在1968年的总统大选中,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进入了最后的角逐。惨剧此时重演了,几乎与哥哥的死亡相类似,罗伯特·肯尼迪在与选民互动时,遭到一个来自巴勒斯坦的年轻人射杀,出师未捷身先死。
与哥哥一样,在罗伯特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不忘留下一句话:“继我之后,还有爱德华。”如此,关于这个家族的命运,人们皆相信诅咒的存在。甚至有人认为,这与肯尼迪兄弟俩的父亲老约瑟夫·肯尼迪将灵魂卖给了魔鬼有关。当然,这只是无稽之谈。
但若问此事到底有没有“原罪”,大概也是有的。
据以色列一些遗传学家的分析,肯尼迪家族的悲剧是由一种名叫DRD47R的“寻求刺激的基因”造成的,这种基因易使其携带者冲动、冒险,容易纵情于性行为。
很明显,肯尼迪总统及其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就是家族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年,肯尼迪当选总统时,与之配套出现在媒体镜头前最多的并非“第一夫人”杰奎琳,而是“人间尤物”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的经典剧照。
1961年,肯尼迪总统在一次酒会上结识了风情万种的梦露。有记者曾看到他们在夕阳中手挽手并肩而行,而梦露也经常戴着假发扮作白宫秘书。甚至在总统的生日派对上,梦露还深情演唱了“Happy Birthday Mr. President”(生日快乐,总统先生)为肯尼迪庆生。种种表现,都让媒体认为总统与梦露“有一腿”,而梦露也毫不避讳地承认了某些与总统之间的私密关系。
在意识到梦露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时,肯尼迪总统派出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希望弟弟想办法劝梦露放手。
谁知,罗伯特·肯尼迪上来后,就与梦露发展出另一段恋情,并且越陷越深。直到梦露打算拿兄弟俩在政治上的一些秘密公诸于众时,两人与梦露的关系彻底破裂。之后,梦露被发现离奇死于家中。
肯尼迪家族的纵情因子,并不仅限于约翰·肯尼迪和罗伯特·肯尼迪兄弟俩,他们的小弟爱德华·肯尼迪,冒险、纵情也同样存在。
在爱德华后来出版的自传中,他自己也承认,他这辈子最爱的就两样东西——美酒与美人。比起他的两个哥哥与梦露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私人关系,爱德华·肯尼迪算是阅人无数的情场老手。他曾因喝醉酒开车冲下桥,将一个同车的女性淹死,还曾被指控强奸过女孩。
▲肯尼迪家族三兄弟。
04
不过,冲动的基因只能给人的行为加上天生的解释。如果有后天的培养,这些不适宜的行为还是能够纠正的。可惜,肯尼迪家族的家教中并未涉及这些。就像肯尼迪总统生前所言:“失败没有借口,我失败唯一的借口就是没有借口!”
在肯尼迪家族的教育中,肯尼迪兄弟的父亲老约瑟夫必须说一说。
众所周知,美国政要家族多为外来移民,肯尼迪家族也一样。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左右,因爱尔兰爆发大面积马铃薯歉收,包括肯尼迪总统的曾祖父帕特里克在内的爱尔兰移民为了生存,被迫搭乘货船前往美洲大陆寻找一线生机。
在这批爱尔兰移民中,帕特里克与众不同。在去美国的路上,他就打定要在美国扎根生存的主意。长期的饥寒交迫,让他的脑子里充满了“我要吃饱饭”“我要出人头地”的愿望。久而久之,这种极具物欲的价值理念成了帕特里克人生的重要信条。
尽管在美国待的时间不长,但帕特里克扎下了根,生了一个孩子小帕特里克,算是给家族传承带来了希望。在小帕特里克身上,老帕特里克最初奋斗的温饱愿望,成了家族由商转政的标志。通过小帕特里克的广泛结缘,家族有了从政的基础,并培养出了肯尼迪的父亲老约瑟夫。
在代际传承中,帕特里克最开始的“出人头地”梦想并没有丢失,反而经过两代人的提升,成了肯尼迪家族中最主要的教育信条:“凡事要做就要做第一,做第二就输了。”
这种家庭教育环境,加上家族中天生好胜心强的基因,使得肯尼迪家族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其他家族无法企及的高度。
继小帕特里克打下的基础,老约瑟夫早年便成为了全美最年轻的银行董事长,并为自己乃至整个家族在政界中物色到了一个总统的绝佳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的总统大选中,老约瑟夫帮助罗斯福成功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
但有时候精明的商人不一定是成功的政治家。
在任职英国大使期间,老约瑟夫公开支持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所谓“绥靖政策”,即对侵略者发动的战争置若罔闻,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这很显然触及到了罗斯福总统执政理念的底线,很快,在英国担任大使的约瑟夫·肯尼迪被勒令回国卸任。
此后,在政坛中,约瑟夫·肯尼迪再无立足之地。
05
老约瑟夫的“失败”,无疑让这个竭力维护肯尼迪家族教育信条的大家长非常沮丧。但肯尼迪家族没有失败,肯尼迪家族的唯一借口就是没有借口。
所以,失败对于肯尼迪家族而言,只能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
老约瑟夫膝下的四子五女,就是保证肯尼迪家族长盛不衰的关键。此时,老约瑟夫给到孩子们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当选美国总统。只有坐到了全美的权力王座,他的“失败”才会变得有意义。
在这种极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肯尼迪家族成员才会一个个去向死神报到。
1944年,在太平洋战争中,作为老约瑟夫的长子、肯尼迪家族第一个“内定”的总统候选人小约瑟夫·肯尼迪首开先河,在驾机飞往轰炸德国V2导弹舱途中,被德国部队击落,命丧黄泉。
事后调查报告显示,小约瑟夫真正的死因是驾驶满载弹药的飞机,孤军深入,迎头撞击上德军前来拦截的战斗机。
在其后的时间里,除了在政坛上离奇丧命的肯尼迪两兄弟外,肯尼迪家族的死亡名单上还包括:
1984年,罗伯特·肯尼迪的第四个孩子大卫·肯尼迪因为吸毒过量去世,年仅28岁。
1997年,罗伯特·肯尼迪的第六个孩子麦克尔·肯尼迪在滑雪时意外身亡,年仅39岁。
1999年,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儿子小约翰·肯尼迪飞机失事身亡,年仅38岁。
2011年,爱德华·肯尼迪的女儿卡拉·肯尼迪在健身时心脏突发身亡。
2019年,罗伯特·肯尼迪的外孙女西尔莎·肯尼迪·希尔因为吸毒过量去世,年仅22岁。
以及,本文开头所述的罗伯特.肯尼迪的外孙女麦基恩的溺亡事件。
当这些不幸降临在这个百年政治家族的时候,与肯尼迪总统同辈的老幺——爱德华·肯尼迪却活得好好的。
在历经兄弟们离奇身亡以及自己私生活丑闻事件后,爱德华彻底失去了竞选美国总统的机会。而他也终于愿意放下家族中那不肯承认错误和失败的条规,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为自己的前半生忏悔。
此后的岁月里,爱德华在马萨诸塞州议员的位置上,待了将近半个世纪,见证了美国十届总统的任期,成为美国最伟大的议员之一。
正所谓“美人总有迟暮日,英雄总有末路时”,2009年,见证了肯尼迪家族政治命运兴衰的爱德华逝世,享年77岁。
临终前,爱德华·肯尼迪还是在床上默念出了家族格言:“希望长存,梦想永不死亡。”
参考文献:
[美]爱德华·克莱因:《肯尼迪的诅咒》,南京出版社,2005
[美]比尔·奥赖利:《刺杀肯尼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李木:《肯尼迪家族:辉煌与诅咒终结》,《人民文摘》,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