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天机器人ChatGPT最近成为头号“网红”,音乐AI也成为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AI(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聪明,音乐平台都在用AI推歌,越来越多音乐人使用AI辅助创作,AI音乐作品登上越来越多的舞台……随着AI的“入侵”,音乐将变成什么模样?人类创作音乐会被取代吗?日前,在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乐聚·畅谈”论坛上,一众学者和艺术家展开激烈探讨。
AI音乐频频登上舞台
近年,AI音乐创作发展的势头迅猛。舞台上,不乏AI创作的音乐演出。
2019年10月,深圳交响乐团在深圳音乐厅上演了全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作品由中国平安人工智能研究院创作,曲子编排的融合创新“出人意料”——开始是熟悉的《我和我的祖国》,然后又有点像《在希望的田野上》,还有些《黄河船夫曲》的味道……“期待未来5-10年,AI可以创作出传世的交响乐作品。”当时,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林大叶表示。
2020年12月,2020网易未来大会发布主题曲《醒来》,这也是网易首支词曲编唱全链路AI音乐作品。据悉,《醒来》由网易伏羲、雷火音频部提供AI技术支持,从创作到演唱,生成歌曲仅需一小时。网友评价,“展现出AI媲美专业音乐人的创作能力和歌唱实力,声音听起来有点像是邓紫棋。”
2021年10月,贝多芬管弦乐团在波恩首演了AI谱写完成的贝多芬未完成之作《第十交响曲》。总部位于贝多芬诞生地波恩的德国电信公司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制作团队,把贝多芬的草稿、笔记及其生活时代的乐谱输入AI系统,通过分析和学习他的风格,应用复杂算法,加上人工雕琢,最后完成了《第十交响曲》。许多观众用“震撼”“贝多芬复活”形容现场感受。
2021年12月24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王悠荻在古琴博士毕业音乐会,完成了世界第一首由AI生成并公开演出的古琴曲《烛》的首演。《烛》源于王悠荻、魏冰共同领衔的“AI释谱”项目。魏冰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博士生。
既懂AI又懂音乐才是这个领域的人才
中央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音乐与科技交叉研究的艺术院校,成立于2019年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会聚了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音乐家及音乐人工智能专家。广州日报记者在中央音乐学院官网看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方向2023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含直博生)办法》,显示该方向采用双导师制,即音乐导师加科技导师。其中,音乐导师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科技导师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等专家。
目前,该方向只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招生,硕士阶段只招收推免生。优先考虑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类及自动化、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专业,申请材料要能够体现出自身音乐水平。
在广州,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青年作曲、音乐制作人金戈,正在准备考研方面的事宜。作为统考生,他报考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我觉得人工智能是未来的趋势。”他说。
“已经有美术行业的朋友因为AI而失业”
AI创作音乐的原理,是基于庞大的音乐作品数据库,训练AI学习、模仿作品中的数据规律并编制算法,便可进行作词、作曲、编曲等,快速生成全新的音乐作品。以《醒来》为例,作词方面,网易的智能创作平台学习了大量的小说、文章和诗歌等语言材料;作曲方面,网易根据乐理的数据分析形成了一套旋律生成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产出多个实用性生成结果;在编曲上,分析大量歌曲,提取出华语乐坛主流风格。根据这个标准,算法在30秒之内完成了编曲,最终算法生成的人声演唱了完整的歌曲。
这几年,AI音乐创作的发展“神速”。目前,网易云音乐、字节跳动、腾讯等纷纷推出AI音乐品牌、产品。在AI技术的加持下,音乐创作的专业“门槛”似乎在逐渐大众化。
金戈曾运用虚拟歌手为悦小满(虚拟偶像)创作歌曲《梦@时代》。金戈在作曲中,会应用AI的相关技术,“还有听说让ChatGPT帮忙找音色,这也算其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吧。”
金戈也注意到,最近也有用ChatGPT来帮助作曲的,“实际上还是需要人去进行调整。事实上包括AIVA(音乐创作人工智能产品)也是,要很详细地去进行调整。现在做AI程序的,多是程序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跟音乐人相比,还是有差别。”金戈表示,“但是,如果AI的数据库足够大的话,它确实可以在自我迭代很多次以后,写出一个基本满足你想法的作品,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已经足够了。”
金戈也表达了对AI可能会产生的问题的担忧。在他看来,目前针对歌曲、图片、文字的版权保护机制尚不健全,而AI的训练需要大量的资源库,特别是ChatGPT,如果有AI软件接入网络,以现成的网络空间进行训练,那么很有可能会有大量的未经授权的作品被AI作为训练材料进行使用,“这个在AI绘画上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甚至很多画师在直播绘画还没画完的时候,他的画就已经被拿去投喂给AI训练。据我所知,已经有美术行业的朋友因为AI而失业(由AI绘画的操作员代替),那么音乐这块很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大咖论道
AI缺乏情感,而艺术一定要有情感
AI会不会取代人类的音乐创作?日前,在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乐聚·畅谈-我们来自大湾区”的论坛上,一众学者和艺术家展开了激烈探讨。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助理教授王泽宇表示,“AI是一个大的模型,为了训练这个大模型需要很多数据。这个模型AI是否有创造力,还有待商榷,因为所有结果都来源于训练数据。”
青年作曲家陈思昂经常问自己“什么时候会下岗”,作为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在教学中也经常会被学生提问,“老师,我听到一个AI做的作品非常棒,你怎么看?”
目前,陈思昂认为AI作曲不能代替有魅力的作曲家。“虽然有一些和声、结构很精彩,包括一些配器可能挺有意思,但想让它超越伟大作曲家如马勒、贝多芬,目前还不可能。”
陈思昂回忆,曾经有一个AI创作的交响乐作品,“我们拿到之后发现乐团演奏不了。听Demo非常好,但落实到乐队里面却每一样乐器都不在适合的位置上。我帮AI重新做了配器,作品才得以演出。”这件事已过去两年,“我不知道最新AI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希望它能有一个进步。”陈思昂说。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署理主任张康早年学习艺术,后来投身科研事业。在张康教授看来,AI最缺乏就是情感,而艺术一定要有情感。“AI模拟人的情感,目前这一点上我觉得它确实还是差得很远。”
可以延伸想象力,节省时间
科技的发展奔流向前,日新月异。
“我个人觉得还是拥抱AI,而不是抵触。”张康表示,“在目前的阶段,我们利用它当工具,来延伸我们的想象力和节省一些时间、劳动力。AI作曲,可以做出很多种可能的组合,你从中受到一些启发,然后再创作。”
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表示,“未来的社会跟科技肯定有关联。不要以为练琴就跟科技没关系,千万不要局限对科技的想象,也不要忽略科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余隆说。
“假如艺术家不为AI提供训练技术,科技和艺术这两个领域没有很好融合,不管AI发展还是技术进一步革新都会遇到瓶颈。”王泽宇的愿景是,“希望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能够携手,共同探索中间可能的协同效应。”
“人工智能,运用工具的始终还是人,真正的创意是很难取代的。”金戈说,“音乐创作者最骄傲的,是我们的想象力无限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