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今天,著名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因病逝世,享年93岁。
马克·吕布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从1957年起,他多次访问中国,留下了很多经典照片,用以观察和记录发生在中国的若干历史事件。
在技术上,马克·吕布继承了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以及决定性瞬间背后关于陌生感和戏剧性等图像审美取向,然而他却丝毫不炫技,而是在摄影观上秉持放下自我的理念,展现了一个玛格南摄影师关注普通人命运的情怀。
他就像一位伟大的舞蹈指导或管弦乐队指挥,带我们离开当下,以一种渐强的情感唤醒了我们的感受。
这些照片以独特的选材与图像语言引起了跨时代的共鸣,而你依然可以寻找到“平凡的力量”。
△马克·吕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加入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参加了反抗法西斯占领的抵抗运动。战后,他进入里昂中央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他在1951年前往纽约旅行,在博物馆中受到了摄影作品的强烈震撼,回到法国后放弃了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改行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
1953年,他拍摄了成名作《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加入了由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建立的玛格南图片社。这张照片描绘了一个正在粉刷建筑物的工人,他的造型就像是栖息于塔间的舞者,巴黎城在照片背景中若隐若现。在五十多年后的一次电台访谈中,他说当时《生活》的文案给照片起的名字是“信步埃菲尔”。
△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 1953年
娇嫩的鲜花和冰冷尖刀的对比,引起人们反战的深思:
△华盛顿反战示威游行 1968年
1955年,马克·吕布弄到了一辆二手车,一路从巴黎开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在旅行中他通过结识的朋友表达了希望前往红色中国摄影的念头——巧的是,那位朋友恰好认识中国总理周恩来。两年后,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马克获准进入中国,成为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在这位法国摄影师的镜头下,中国的自然风景有宋画的意境,素淡辽远。
△安徽黄山 1985年
1971年,马克吕布拜访上海芭蕾舞学院,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姑娘是一位上海芭蕾舞演员。
△上海 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和红宝书 1971年
2010年,马克来到上海举办大型回顾展,展览前他便通过媒体传达了想见到这位年轻舞者,最终如愿以偿,在开幕式当天,照片中的这位女士来到了展览现场,不再如照片里风华正茂,马克拉住她拍下了这张时空交错的合影。
△上海 当年的芭蕾舞演员 2010年
而这张照片,细看很奇妙,透过一扇窗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而这扇窗也巧妙地把画面分隔为几个部分,各有各的故事。
△北京 古玩店橱窗 1965年
△北京 街头卖艺 1957年
△北京 寒街上的三个小孩 1957年
△北京 故宫 1957年
他拍的周总理也颇有神韵。
△周恩来 1965年
“我对世界的美丽一直比对暴力和怪物更敏感,”马克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也从他的镜头下看到温情的一面。
在马克·吕布58岁、妻子卡特琳娜·谢纳35岁那年,他们生下了患有先天智障的女儿克莱芒丝。
△马克·吕布的妻子和孩子
《有我,你别怕》一书记录了这一切,这本书由由马克·吕布的妻子执笔,书中女儿的照片全部由马克·吕布拍摄。马克·吕布一直以关切的镜头语言拍摄着这对母女,在这张照片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坚定而柔软的父爱,正如这书名所述:“有我,你别怕。”
△上海 2002年
△平遥 2002年
△东京 日本建筑师Tadao ANDO,他的妻子和他们的狗 1991年
相机用每一个咔嚓声与过去告别,但摄影用极短的时间凝固了情境的极大值。那画面凝固了你的心,它便是你热爱这个世界的证据。一念之间,不可回放,永不再来。幸好有他,我们看到了时代不同的、最真实的表情。
△北京美术学院 1957年
△武汉长江边上 1971年
△拍摄《活着》期间的巩俐 1993年
△上海 1998年
“我的世界观很简单,”马克·吕布曾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说。“明天,未来的每一天,我都想看看这座城市,拍些照片,认识一些人,一个人闲逛。”祝愿您也在另一个世界,自在地记录着。
△永远的马克·吕布
本文转自“楚尘文化”公众号,
更多内容请关注楚尘文化,(ccbooks)——优质阅读,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