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短评 | | 文章搜索
人生
人文
时代
健康
镜头
音影
书画
历史

收藏好文章

往期周刊
封面文章
经典微文

微文周刊·2022年第3期

>>

历史 栏目

在民国一块“大洋”能值多少钱?最便宜的时候,只够买半斤米

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在1914年推出了一款新式货币“银元”,因为上面印制了袁世凯的头像,又被称为“袁大头”,俗称也叫“大洋”。大洋是由银铜两种材料制成,其中含银6钱4分8厘,银在制作材料里占八成九,是真正的贵金属货币。

大洋在民国时期总共制造了7.5亿枚,平均到当时4亿中国人身上,每人分不到两枚,可就是如此稀少的发行量却让大洋成了“保值之王”,一直到现在还有人热衷于收藏。那么就有人有疑问了,这一枚大洋在当时能买多少东西?

其实这大洋的价值也需要看年份和稀缺程度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一样的购买力,在大洋价值最高的时候,一枚大洋就能够一个人半个月的花销,不值钱的时候也就仅仅能买半斤米。这时候就有疑问了,这大洋不是银子么?怎么会只够买半袋米呢?

在1914年大洋发行初期,大洋还是非常稳定的货币,因为属于贵金属货币,当时不管是银行、商铺、洋行都对其十分认可。大洋也迅速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主流货币,银行放贷、军队发饷都是发银元,因为其他货币不稳定,老百姓不认可。

在1914年一枚大洋以大米计算可以买30斤左右的大米,考虑到当时粮食价值都比今天要高,一枚大洋是相当于今天的450元至700元的。在此之后大洋是在一路贬值的,因为当时军阀林立,很多人不按规定铸造“假大洋”,导致很多含银量不足的大洋流通。

到了1917年,上海的一家人的支出是每月15块,而当时的平均薪资是10块大洋,一块大洋可以买20斤大米左右,可见大洋的价值是贬值了不少。在民国时期,能挣钱最多的职业是教师、报社作家这些人。

在上海当巡警每个月工资是8块大洋,而在北大当老师工资有300块大洋,像北大的教授吴虞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依旧可以邀请胡适等人在北京王府井最高档的饭店就餐,鲍鱼、海参、鹿茸、鱼翅应有尽有,一顿饭就吃了25块大洋。

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在当时也是高薪人才,鲁迅当时每月的工资加稿费约有500大洋,工作一年之后鲁迅就花了500大洋在北京买了一处四合院,可见其有钱程度。不过大洋的价值也发生过大跳水。

在1937年日本人全面侵华之后,战火席卷了中原大地,当时的物价飞涨,大洋再多也买不了多少粮食。国民政府为了获得更多资金购买武器弹药也大发货币,导致中国社会通货膨胀严重,一枚大洋也就只能买半斤米了。

大洋是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货币,现在的人们也十分喜欢收藏它。大洋其实也有限量版和纪念币,有一版上有“L.GIORGT”字样的货币,这是意大利设计师鲁尔治.乔治的纪念版,现在的价值约在200万左右。今日话题:你家有收藏大洋吗?价值多少钱?

出处:爱历史的小聪
------------------------------------------         短评留言         ------------------------------------------


栏目:历史
2022-01-29 (
微文周刊 2022年第3期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如无音视频、显示混乱等)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短评    免责申明

微文周刊(www.wx24.cn) V10.1
Copyright ©
2014-2025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E-mail: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